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讲解224: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间,人应当互相尊重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审除细惑-说二如来藏24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e0503q7cmay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讲座视频:

楞严经  审除细惑.说二如来藏 24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翻过来,834页,诠论:虚空中虽常有此等七相显现,然而虚空本体实不染着此等相,虽则如是,但它还是任此七相随缘而现、随缘而灭。所以生跟灭无关于如来藏性,为什么?记得!法性本空,诸位!好好的体悟这一句话,为什么叫做法性本空?不是佛让它空,不是成佛让法性空,不是这样,佛成佛都无关,跟众生无关,跟圣贤无关,跟愚痴无关,跟智慧无关,因为它法性本空,是这个真理一直存在。就像虚空,不管你用什么,它也没有什么增加,你给它金子、金钱,它都如如不动;你给它撒尿、放一把火烧,虚空还是一样!所以要体悟到法性本空的道理是什么?法性本空,生当体即空,就是无生,灭当体即空,就是无所谓灭,生跟灭属于妄动而来的,万法唯心所造,无明就会产生妄动。所以,我们今天所见的生灭,都是由无明妄动来的,不是真心来的;真心如如不动,生灭即停止,歇即是菩提,生灭就停止。

那为什么成佛以后生灭会继续呢?那是因为众生共业所感的世间,共业所感,共同的妄动、共同的无明,化作一念的生灭,所以,看出去的妄觉、妄明,妄有业果、众生、世界,所以一切众生共同所感的无明世间,看到的就是生灭、苦的世间,逃不掉的!成佛只有一个人啊,入寂灭涅槃,只有一个人,没有办法改变共业所感的世间,绝对不可能!该台风的时候还是台风,会死很多人;该大地震的时候还是会大地震,也是会死很多人;该火灾的时候还是会火灾,也是会死很多人,你不要以为一尊佛成佛以后,就可以改变残酷的这个世间,没有办法!这个残酷的世间所造作的,是所有无量无边众生业感所缘起的这个世间,只有一尊佛没有办法的!所以要共同,大家来修行,共同改变这个理念,欲望不要那么重、烦恼不要。。。杀盗淫不要那么重,慢慢慢慢,这个世间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那才有办法!所以诸佛如来看到这个娑婆世界,其实是净土,为什么?他的心就没有染污了。我们看到为什么是秽土?共业所感的这个世间,叫做五浊恶世。这个五浊恶世是站在众生共业所感的角度,才讲五浊恶世的,不是站在如来藏性讲的,如来藏性没有这个东西,成佛以后,这里其实就是净土,任何一个时空都是净土;也没有时空,哪里都是地水火风空见识,哪里都是清净如来藏性,这个就是佛的境界。

底下,所以,又,因为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、根等七大在如来藏中所发挥之事,无法直接指陈,所以如来便藉用肉眼现前看得到的现象来比喻,易于理解。

经文:【“于意云何?如是殊方诸有为相,为因彼生?为复空有?若彼所生,富楼那,且日照时既是日明,十方世界同为日色,云何空中更见圆日?若是空明,空应自照,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?当知是明非日非空,不异空日。”】 注释:殊方:就是各方。为因彼生,指缘。是从缘而生的吗?这是破相从缘生为复空有:还是从虚空而有的呢?这是破相从无因生且日照时既是日明,十方世界同为日色,云何空中更见圆日:如果太阳照耀的时候,此虚空既为日所明,则十方世界应该是同一日光之色,因为此日之光明可遍至十方世界。日之光明既从日中已,则日中应不复有光明。然则为何我们仍能于空中见一圆日呢?这个是他的解释,用一个太阳的角度来诠释。

义贯:意云何?如是殊方诸有为法之相,为因缘而生?为复的呢?说是从彼日之缘”“所生的话,富楼那,且日照,此虚空既是,则十方世界同为均一之日色(然而十方世界于日照之时,并非同一均平之日色;结论:可知彼诸有为相非从因缘而生。)再者,日照之色既已从日而出,均布于十方虚空,日中即不应再有光明,云何我们于空中见圆日?(结论:是故言虚空之明相为从日出,不能成立。)(明从虚空而生),则虚空应自照,(空既自照自明,即应时时皆明,以空性是恒常,其明亦应恒常)然而云何中宵(中夜)及云雾之时,虚空即光耀呢?(结论:故说虚空之明相为由虚空自生,是不能成立的。)是故当知,是明相既中出生,亦中来,亦不异空日(不离空日)而能有。(乃如来藏中,循众生业缘幻化而现,非因缘生,非无因生。)

诸位!这个循业幻化而现,这个循业,众生循业是非常重要的观念,也就是说:诸位!你这一辈子造什么业,你下一辈子乃至无量劫后,你就会发现什么业。换句话说:这个业给你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,就是你要对因果负责,要很小心处理事情,尤其是身口意,自己一定要保持完全、而且是绝对的清净如果你想要下辈子更好一点,或者是乃至于影响到你的无量劫,注意那个业感缘起。为什么?都循众生业缘幻现而现,就是如果你造了那个业,你不得不去发现,你没有自由份啊,一点办法都没有,台语讲的:世间没有冤枉的事情,一定有它的因果。

经文:【“真妙觉明亦复如是。汝以空明,则有空现;地、水、火、风各各发明,则各各现。若俱发明,则有俱现。云何俱现?富楼那,如一水中现于日影,两人同观水中之日,东西各行,则各有日随二人去,一东一西,先无准的。不应难言:此日是一,云何各行?各日既双,云何现一?宛转虚妄,无可凭据。”】 所以记住!只要在相上、意识心分别打转,就是一定会有争论的,你记住这一句话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记得!这个就是在欺骗你的真心,就放下,真心就显现。皆是识心分别,周遍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所以你想要进入无诤的状态、没有辩论的状态、没有能所的状态,就记得!不要在相上打转,这个修行就能成功,记住师父的话。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,你在公司行号也好,在哪里机关团体也好,都没有关系,你只要牢牢记住佛陀的教法,不必在相上妄上加妄。众生会争得头破血流,你是有理性的人、你是有懂佛法的人,你记得!要站在超越的角度,你也不要卷入他们的是非,左边来,来你的耳朵讲什么,听一听就好;右边来你的耳朵讲一讲,听一听就好,什么事都没有发生,这个就是佛法,这个就是功夫!

837页,注释:真妙觉明亦复如是:真妙之如来藏,因觉之缘而现明相,也是像这样的。 汝以空明,则有空现,此为动词;前人训为循业而明之,意义上较接近。你若循空之业去明之,则有空之相现。各各发明各各,就是一一、各别之义。东西各行:比喻各循其业。则各有日随二人去:比喻各发现其本业所现之大相(诸大之相)。

838页,这里可是非常重要的比喻,要注意听!一东一西,先无准的,就是定。,就是实。,就是本。此谓,则此二人各自发现各自之日:一在东、一在西,本无定实可得。也就是,并不能确定哪一个人所见的水中之日影才是真日,且其日所处的方位哪一个才是正确、实在的。(水中的第一个日影本就不实、虚妄。现在两人又各循自业,于第一日影,又别见不同位置之二日影;第一日影已自虚妄,今若再去论究此第二对日影,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、及处于正确的位置,岂不愚痴至极?!)所以在座诸位!相上你有讨论,就一定会有争执;但是如果你把它讨论,了解用佛法来诠释就是: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讨论无妨,佛法不是不能说,所有言说统统是空,统统是方便说!所以不要落入分别、意识型态、执着,处处是好风光,处处是好风景。

不应难言:不应作这样的问难,或质问。也就是,不应有这样的问题或疑问。也就是说,关于这点,下面这样的问题实不须要问——因为根本没什么问题:本自虚妄,还在那上面找什么问题?!(正如,两个人一同去看一个侦探片的电影,回家后,此二人对于其中某些情节争论不休一样:电影银幕上所发生的事,本无其实,还有什么好争辩探究其实的?又如有人探究解析梦境,亦复如是。)这就像报纸登的一样,有一对夫妻打起来,打得好凶!后来人家问说:你们夫妻为什么打得这么凶啊?丈夫就讲说:当我中到大乐透第一特奖的时候,我要买什么买什么。。。她就不要!那老婆就讲说:跟你讲了,放在银行利息多少啊,我们生活就无忧!二个一直吵,还打架喔!然后那个人听了以后觉得好笑,问他说:那你们中奖了吗?你们中了吗?他说:没有呢?还没开奖啊!二个大愚痴,都还没有中,二个夫妻竟然打起来,你看看这大愚痴就是这样子!如果中奖再来打还比较有意义。(笑)是不是?

美国有一个黑人,一对夫妻,这老婆中奖以后,不给她老公知道。后来她老公知道了,中奖,还中第一特奖,哇!几亿喔!就认为夫妻之间他有份,就开始打官司了。所以你看,一碰到金钱,夫妻也会背叛的,你看,生几个孩子,就是中第一特奖而已喔,才几亿喔;呃,已经很多了!你看,二个夫妻就竟然这样子翻脸!是不是?翻脸!所以有的人,徒弟就买了这个大乐透就说:师父啊!我中了大乐透以后,我就拿来印《楞严经》!嗯!我可不敢想!万一师徒之间又造成误会,还得上法院,麻烦!你不要拿给我,你默默的开一张支票给我就行了!(笑)

此日是一,云何各行:此水中的日影之本体,原来只是一个,为何却各有一个日影随二人而去?有智之人实在不应问这样的问题。然而,这问题看来虽粗浅,道理却很深;若非入于佛智,一般众生,乃至凡外权小,皆不免于此诳惑。依于佛智以解此惑即是:众生各自循业发现,不相妨碍;而且亦非此实彼虚。所以循业发现,你就知道,要记住师父的话: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间,人一出生就是平等,人应当互相尊重。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: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间,人应当互相尊重。为什么?循业去发现你的。所以在座诸位!你看到哪一个人意见跟你不合的,你首先不要生气,你要交换立场,如果你站在他的立场,对不对?想想看,这样才更容易去理解对方,才比较更有理性。佛法是理性的宗教,不能说你碰到意见稍微不同的,自己在那边一直生气,没有满你的愿,你也气到那一种情形,这个是很没有修养的!所以我们用交换立场、用理性去理解对方,能理解对方,能宽恕对方,这个就是真正学佛的人。

839页,说:各日既双,云何现一?:此二人所见之日加起来,既成双日,为什么由第三者看来,在水中还是只有一个日影呢?这岂不怪哉?宛转虚妄,无可凭据,就是曲也。,就是展转。指弯弯曲曲、辗转变化,并非循一直道,因此虚妄不实,诸人所见者,都不能拿来当作依凭之据。以诸人所见俱皆妄相,既是妄相,如何能以虚妄之事来作为定夺之凭据?所以在座诸位!只要你看到任何一个伟大的人,只要不是学佛,没有办法离开相!所以,政治家他会一直吵,他会为了某一些观念一直吵,台湾的这些政治人物。是不是?任何一个电影,它也是在相;艺术家,他还是在相;音乐家,他也是在相,音乐相;唱歌比赛也是音乐的相。所以,这个世间都是识心分别,周遍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;只有学佛的人,了悟当体即空,识心寂灭,如来藏性它就显。记得!但这个是真功夫,这个要真正有那个功夫,掌控自己的情绪,这可是要真正的下过功夫。所以修行没有捷径,就是千锤百炼而已,修行没有捷径,就是千锤百炼。

839页,义贯:一切众生真妙之如来藏因之缘而现明,亦复如是。汝若循以空之业去之,则有空之相;若循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各各业、一一去发明之,四大各各一一呈其相;起之业去发明之,则有同时俱现之现象,(循一,则一现;循多,则多现)。云何俱现之义?富楼那,如一水中现于日影,两人同观水中之日,然后东西各行(各循其业),则各有日随二人去(各自发现其业报所现之日),东、一西,先无准的实可言。不应作如是难言:此水中之影原只是一个,云何各有一日影随二人而去?这岂非变成有两个日影?又,随人行去之日既已成双,云何由第三者来观,水中还只是现一个日影呢?(到底水中的日影是一?是二?还是三?)如是循业俱时而现,并不相冲突、并不相妨碍,互不相干,亦非绝对无干,如此众相,实曲辗转虚妄不实,各人循业所见,为真实论断之凭据,以皆循其自业而妄现故。所以你看到哪一个人业障很重,不要学佛,不学佛也引不进来,诸位!不要生气!为什么?循业发现,他就没有这个根,没有办法的!你也不要因为你的家人不学佛而难过,因为他循业发现嘛,慢慢来,慢慢制造因缘,慢慢来,这样子。所以度众生就是这样子,要等啊!

诠论:水中日影之体已非实,众生再循各自之业(东西各行),则其所见之日影之方位又各不同。如此则在本已虚妄之上又加虚妄;接着,你又要据此一连串虚妄所现之相去探究到底那一个才是真的日影?正确的方位应在那是?确实有几个日影?于诸虚妄相上,又去探讨其真伪、数目、方位、岂非又妄上加妄?这正好可用来比喻富楼那要探究如来藏中,循众生业所现的七大,究竟是不是真的一一都遍于法界?如果是,为什么这七大不会互相重叠、互相冲突、或互相凌灭?这情况与如来在此所举的水中观日影的例子,几乎完全一样——水中本来就无日,如来藏体中亦本无七大,这些七大只是众生循业所现的幻相,既是幻象,怎会互相凌灭?藏性中之火,实非火;藏性中之水,亦实非水。是故天道众生所见之水就像水晶(固体),且可于此水上行走;人道众生所见之水为液体,可饮用、可沐浴,但不可能于其上步行;饿鬼道所见之水变成火,连饮用亦不能。是故于同一个水体,各道众生皆循自本业而发现不同之相。是故诸圣于证入如来藏本体之后,便能幻化诸大,也就是所谓的示现神通,而其实是因契入如来藏本体之性,所以能尽其随缘幻化之用,因而能随意变化七大所现之相,而成凡夫所谓的神通。

例如阿罗汉能腾空作十八变、于自身上出水、火、履水、穿壁而过等。而这些只不过是如来藏少分之用而已,因为那只是在一己的报身之上所起的作用,如果以全体如来藏而言,则有如大海之一浮沤体而已。至若佛世尊及大菩萨,以得尽如来藏全体之用故,所以能震动三千大千世界,或者是以一毫光便可以遍照法界,或可移动一佛世界并其中所有众生至另一佛世界,或可纳一佛世界于另一佛世界,乃至可纳一佛世界于一毫端,亦不迫促,诸位!这里讲的全部都是《华严》的思想。其中众生亦不知觉而惊骇。凡此等等,以及本经下文所示,佛世尊之大神通境界,其实亦皆只是如来藏本体不动随缘幻化之用而已。是故如来教敕弟子修行皆不可以此用为务,就是不可以求神通。务求其体,就是要以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为本修因,所以不可以求神通。以有体自然可以起用,方不致舍本逐末。所以你追求神通,就是舍本逐末,本就是如来藏性不生灭之体。所以劝人千万不要求神通。而此所谓体者,即如来密因也;若得信解悟入于此密因,则是如来真子,诸佛之所护念,将愁何事而不成办?

842页,第四行,经文:【“观相元妄,无可指陈;犹邀空华结为空果,云何诘其相陵灭义?观性元真,唯妙觉明;妙觉明心,先非水火,云何复问不相容者?富楼那,汝以色、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。而如来藏随为色、空,周遍法界。是故于中风动、空澄、日明、云暗。众生迷闷,背觉合尘,故发尘劳,有世间相。”】 注释:观相元妄,无可指陈:观一切因缘所现之相原是虚妄,以彼一切相皆是众生循业发现,似有而非实,无有实体可以指示陈现。犹邀空华,结为空果,求也,待也。正如同要求空华还要结出空果。这比喻:实在虚妄至极!因为见空有华已是虚妄,然而由于凡夫妄想无尽:既然有花,必定有果,开花结果,理之当然:空中既已生出花来,此花何不结果呢?——吾且待之!这个比喻实是精妙无比。喜好文学之士,一阅及此,岂不击节赞叹曰:妙哉,妙哉,神来之笔!始知如来真一切智人也,能善以种种因缘譬喻教化众生,无不曲尽其妙。

例如上文,二人观日,东西各行之喻,亦是世间无有比之绝妙好辞也。笔者剃染前,于世间专业本为文学,然见佛经中之诸多绝妙之譬喻,以吾所阅世间一切文、史、哲典籍中,实无有能相与并论者。故言佛世尊乃世间无有等,及天上天下无如佛,十方世界亦无比,世间所有我尽见,一切无有如佛者,诚其然也。云何诘其相陵灭义,究诘,质问。为什么还质问说:如来藏中所现之诸大,怎么不会互相陵夺而消灭呢?观性元真,唯妙觉明,指诸大之性。,同原。此谓,至于观诸大之性,原来是一真,本无诸相,诸相之体唯是一妙觉圆明之真心(如来藏心)。妙觉明心,先非水火,原本。此妙觉圆明之如来藏心,本即非有水、火等诸大。

义贯:一切因缘所现之相元是虚,并无实体,故有实体指陈,若欲作种种指陈或探究,即求翳眼所见之空华结为空果,毋乃虚妄至极?(是故若了现前所观诸现象,原为如来藏中所现空华之相,非有非无,不可究诘,)云何相陵夺消?意思就是:本来就虚妄,还有什么互相陵夺、消灭之义?就是这个意思。都是如来藏性的东西,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见、识,全部都是如来藏性,本来就是妄,同时也是真,无体可得,为何它有陵灭?就是这个意思。然若诸大之是一,本非诸相,妙觉真心,此妙觉之如来藏之中,元有他水火风诸大,诸大尚无,云何复问它们彼此为何不会有不相容者?如来藏一物也无,虽然是现地水火风,其实也是如来藏性的东西。

富楼那,汝以色、空等诸大体性为实有,故误认以为其必然相倾相夺于如来藏中;如来藏随为色空等之缘,而现色空等之影相,周遍法界,以众生不达如来藏深法,不知诸相幻相,诸位!为什么诸相幻现?诸相它就是一合相,哪里都是合起来;毛巾,它就是合起来,它就是幻,我们把它执为实有,执则成碍,是故于一真法界,妄见实有摇、寂、之光、及之昏等相,皆执为定实,(于是地与空不相容、水与火相陵相克等便一时俱现),凡此皆是因众生其心昧昏不通(以迷故昧于藏性真空之理;以闷故不通达诸相非实),弃本有之性而妄于诸影幻法,从而尘劳,而妄见实有世间。所以这个问题就是把世间执为实有,一切问题就出来了。

845页,中间,经文:【“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。而如来藏唯妙觉明,圆照法界。是故于中,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;小中现大,大中现小。不动道场遍十方界;身含十方无尽虚空;于一毛端现宝王刹;坐微尘里转*轮。灭尘合觉,故发真如妙觉明性。”】 注释: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:能化一为无量,或化无量为一。此为理事无碍之境界。其实一就是绝对的理,无量就是事。小中现大,大中现小:此为事事无碍之境界。不动道场:此为如来藏不动之理体。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宝王刹,宝王刹土,即佛土,也就是佛的世界。此为广狭无碍门。

义贯:我以真觉妙明不灭不生之体性为本修因,而如来藏性,因证于如来藏本体唯妙觉明,圆满遍一真法界。是故于能现化一为无量、或化无量为一之理事无碍境界,或于极小中现,于极大中现之事事无碍境界;坐于如来藏本体不动道场中,不起于座,而能现于十方;如来三皆能遍含十方无尽虚空;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之广狭无碍境界;及于一微尘里转大*,广度无量众生。凡此皆是以如来灭尘合觉,故真如妙觉明性不可思议力用,一切无碍。这一段就是讲佛的理事、还有事事统统是无碍。当然这讲佛的大神通,那是大乘佛教,他就讲到佛的这种神通,已经不是你有办法想像的;我们平凡的人就是拥有一点智慧,日子好过一点!是不是?平凡的人做平凡事,就是这样子,我们也没有办法求得像佛这么伟大,就过一个平凡、有智慧的人,日子好过一点,把自己摆平,这样子就很不得了了,烦恼少一点,佛心多一点。当然,这是形容词,这样过日子就不得了了,你要像这个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,这个没办法想像的!

847页,经文:【“而如来藏,本妙圆心。非心、非空、非地、非水、非风、非火;非眼、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非色、非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;非眼识界,如是乃至非意识界。非明、无明、明无明尽,如是乃至非老、非死,非老死尽。非苦、非集、非灭、非道、非智、非得。非檀那、非尸罗、非毗梨耶、非羼提、非禅那、非般剌若、非波罗密多。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、非阿罗诃、非三耶三菩、非大涅槃,非常、非乐、非我、非净。”】这个我们在《楞严经讲义》都讲得很清楚。

注释:非心,就是识大。如来藏体非识大。非眼、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:如来藏体非六根。非明、无明、明无明尽,如是乃至非老、非死、非老死尽:如来藏体非缘觉法。非智、非得:如来藏非小乘之无我智,亦非四双八辈果位之证得。这个四双八辈就是我昨天讲的:初果向、初果;二果向、二果;三果向、三果;四果向、四果,就是四双八辈。般剌若:也就是般若。如来藏非即菩萨般若法。怛闼阿竭:又译为多陀阿伽度,义即如来,佛十号之一。如来藏乃至非即如来法。阿罗诃:应供。佛十号之一。如来藏乃至亦非即十号具足相之法。三耶三菩:又译为三藐三菩提,正等觉,或无上正等正觉之义。亦佛十号之一。如来藏乃至非即如来等正觉相之法。非常、非乐、非我、非净常、乐、我、净为如来无上大涅槃之相。如来藏乃至亦非即如来无上大涅槃相之法。因为体性本空,没有这种东西,不要把常乐我净这种名词安在清净心上,没有这种东西。

义贯:而如来藏本妙圆满之,其体非心(就是识大)、非空、非地、非水、非风、非火等世间七大;如来藏亦非眼、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;如来藏亦非色、非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;如来藏亦非眼识界,如是乃至非意识界等十八界;如来藏亦非明、无明、明无明尽,如是乃至非老、非死、非老死尽等出世缘觉乘法;如来藏亦非苦、非集、非灭、非道、非智、非得等声闻乘法;如来藏亦非檀那、非尸罗、非毗梨耶、非羼提、非禅那、非般剌若、非波罗密多等菩萨法;如是乃至如来藏亦非怛闼阿竭(就是非如来)、非阿罗诃(就是非应供)、三耶三菩(就是非无上、非正等菩提)、亦非大涅槃、非常、非乐、非我、非净等如来大涅槃相法。如来藏其体究竟清净,本无迷、悟及世间、出世间、凡圣、染净一切有为、无为相法。

诠论:本节为明示空如来藏,一切俱非;如来藏体究竟清净,本无迷悟,故无凡无圣、无染无净、十界之法,而为空如来藏。如来藏体虽无迷悟,然能为迷悟之所依,而有圣凡等十界于中显现,于焉成不空如来藏,此即下文所说。

851页,又,此处之非眼、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非色、非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非眼识界,如是乃至非意识界。非明、无明、明无明尽。如是乃至非老、非死、非老死尽。非苦、非集、非灭、非道、非智、非得。与《般若心经》中之是故空中无色、无受、想、行、识,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两者名相完全相同,只是字与字,意义稍微不同而已。《心经》中是以般若观照之功,而照见真空实相之中,无有世、出世间诸法。本经,就是《楞严经》则是以本心,不假功用,当下直体空如来藏中(与《心经》之空中二字之旨相同),本非七大、四科、有为诸法,及三乘、佛乘一切无为诸法。左边不用看,有因缘看一下,他在介绍他的书。(【附及,鄙人于昔所著《心经系列》中所阐述,《心经》中空有之旨(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),于其中释言:此为如来藏之境界:乃依于如来藏而得如是观照、了悟。今对本经,即可知鄙人所说乃有所本,系“以经证经”,足见吾言不谬。又,余以《心经系列》初版三刷附录中之“空义再示”一文中发挥《心经》中所隐示之“空如来藏”、“不空如来藏”、“空不空如来藏”之密义,今证之本经,亦可见吾非空言。走笔至此,同道大德请详。】)

852页,翻过来,2.不空如来藏——一切皆即。经文:【“以是俱非世出世故,即如来藏元明心妙;即心、即空、即地、即水、即风、即火;即眼、即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即色、即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;即眼识界,如是乃至即意识界。即明、无明,明、无明尽;如是乃至即老、即死,即老死尽。即苦、即集、即灭、即道、即智、即得。即檀那、即尸罗、即毗梨耶、即羼提、即禅那、即般剌若、即波罗密多。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、即阿罗诃、三耶三菩、即大涅槃、即常、即乐、即我、即净。”】

义贯:如来藏以是俱非世、出世间六凡、四圣一切诸法。而为清净本然之空如来藏,就因为能空,所以就能有,记得!因为能放下,所以你就拥有更多。要记住!佛法是很妙的,愈吃亏、愈忍辱,他就拥有愈多,这个世间就很奇怪。世间是占有、强占,结果失去愈多,惹来杀身之祸!这佛法是很奥妙的,你愈吃亏、愈退让、愈忍辱,他就愈多,这个是很不可思议的!因为空如来藏什么都没有,却拥有最多。是故即如来藏而能起明心之无穷用:是故如来藏即心、即空、即地、即水、即风、即火”--七大即如来藏随缘所现;如来藏即眼、即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--六根即如来藏随缘所现;如来藏即色、即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”--六尘即如来藏随缘所现;如来藏即眼识界,如是乃至即意识界”--十八界即如来藏随缘所现;翻过来,854页,如来藏即明、无明,明无明尽;如是乃至即老、即死、即老死尽”--一切缘觉法即如来藏随缘所现;如来藏即苦、即集、即灭、即道、即智、即得”--一切声闻法即如来藏随缘所现;如来藏即檀那、即尸罗、即毗梨耶、即羼提、即禅那、即般剌若、即波罗密多”--一切菩萨法即如来藏随缘所现;如是乃至如来藏即怛闼阿竭、即阿罗诃、三耶三菩、即大涅槃、即常、即乐、即我、即净”--一切如来法即如来藏随缘所现。

好!我就像报告新闻一样,每个字都把它念得非常清楚。因为有的人说:哎呀!这个法师有时候讲经的时候,文字不清楚,底下听不懂。我都念得非常标准,经过特别的训练,在楼上就念好等它,就等于报告新闻一样。这念得标准吧?

854页,诠论:本节所彰显如来藏即一切法,而成所谓不空如来藏。然而,读者必须注意,所谓空如来藏,并不是说真如之体是无,而是说真如之体性毕竟空寂,不著、不染、亦不息止一切染净之法,如实空故。为什么?放下,它本来就空无自性。所谓这个染、净,其实都是你自己定义的,你加一个净,你就是染,这么简单!净尽还是空,染,它还是空。所以他一直告诉你:空无自性,相妄性真,就是这个道理,不能在相论断净染、圣凡、有无、对错,没有这个东西啊!这个才是进入真正的净法,才是真正的净,真正的净就不立一个净。《起信论义记》云:言如实空者,此以如实之中、空无妄染故,云如实空,非谓如实自空。换言之,空如来藏字,是指无染、无著,不是说没有体。又,《大乘止观》云:此心性,虽复缘起建立生死、涅槃、违顺等法,而复心体平等,妙绝染净之相;非直心体自性平等,意思就是:非直心之体自性平等,(这个逗点画掉)所起染净等法;这个逗点在这里没有什么意思(即: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等法)。亦复性自非有。意思就是说:不可以说体性没有,亦复性自非有,就是也不能说体性没有。至于不空如来藏,义即真如之性,具足一切万德,德无不备、法无不现。简言之,空如来藏即是表示如来藏不变之性;而不空如来藏即表示如来藏随缘之性,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,所以成就如来藏随缘而不变、不变而随缘之义。

然而,请注意,并非有两个如来藏,一个空、一个不空;也并非有两种如来藏:如来藏只有一个,诸位!这个也不可得,千万不要把它当作一个,这个就是绝对、没有东西,佛教讲的,它是绝对,就是不二的意思。如来藏只有一个,只有一种;空与不空只是用来描述如来藏的两种性能。如同一辆车,用牛拖即称牛车,用马拖即称马车,用驴拖即称驴车;同是一车,从用得名。又,同是一瓶,用来装水,即称水瓶,用来装牛奶即称奶瓶,用来装油即称油瓶。如来藏亦如是,体本是一,用即差别,从用得名;名用虽殊,而体本一。以如来藏本体究竟寂静不染,称之为空如来藏;若随缘起用,现世出世一切相,则称之为不空如来藏:同一如来藏,在不同的作用、情况下,得不同之名。

翻过来,856页,3.空不空如来藏---皆非皆即、离非离即。经文:【“以是俱即世出世故,即如来藏妙明心元;离即、离非,是即、非即。如何世间三有众生,及出世间声闻、缘觉,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。用世语言入佛知见?”】意思就是:识心是永远没有办法测度佛,永远没有办法!所以经典里面讲:用舍利弗、目犍连要来测度佛,百千万劫不可能测度。这《法华经》讲的。

注释:离即、离非:这句是省略句法,具说应为:离即、离非即,就是即一切法之义。此谓,如来藏之体实离于即一切法,亦离于非即一切法,也就是双离,即是离一切相,这就是如实空的空如来藏是即、非即:这也是也省略的说法;具言应为:是即、是非即;意思是说:如来藏是即一切法,亦是非即一切法,这便是一真之义;亦即不空如来藏如实不空。以上两者合在一起,就是所谓空不空如来藏三有众生三有,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;亦即是三界。以所知心:以所知的意识妄心。用世语言:用世间的语言,如因缘、自然、和合、非和合、互相凌灭、相容等。

义贯:如来藏以是俱即世、出世间凡圣十界,此即如来藏妙明之本本具之性,其体实一切法,亦即一切法,究竟离一切诸相,然亦是即一切法、是非即一切法,一切诸法相妄而性真,如来藏以真空故不碍妙有,妙有故不碍真空——空有互不相碍。如何世间三有众生,及出世间声闻、缘觉,以所知之意识妄,来测度如来无上菩提所行境界呢?又要用世间凡夫的语言去思议分别,想要入佛所证无上之如来知见

858页,经文:【“譬如琴、瑟、箜篌、琵琶,虽有妙音,若无妙指,终不能发。汝与众生亦复如是。宝觉真心各各圆满,如我按指,海印发光,汝暂举心,尘劳先起。由不勤求无上觉道,爱念小乘,得少为足。”】这个我们在《楞严经讲义》都讲得很清楚了,所以,我们就简单浏览一下,当作是一种复习。

注释:琴、瑟、箜篌、琵琶:琴有七絃(xián同弦)、瑟有二十五弦;箜篌有十四弦;琵琶有四弦。诸位!我对乐器不了解,这个要是专业的人;我只看到电视上拉的那个二胡,还有王昭君拿的那一支琵琶,用手指来弹拨,乐器。还有以前小时候看那个六指琴魔。所以小时候就常常看到那个镖签射过去:来者何人?就是这样。小时候就是会学这个电影的动作,现在想起来好好笑!所以这个音乐我实在是不懂,因为我这个不是专业的。此四种乐器用来比喻凡夫、外道、声闻、缘觉,皆各具一心三如来藏,体中具足无量妙用。虽有妙音,若无妙指,终不能发妙音比喻自心本具之妙用。妙指,善于弹琴之技比喻如来之妙智。此谓:世间凡外权小之人,虽有本具之妙心,可当妙用,然若不入如来妙智,其妙用亦终不能现起,如空有一把好琴,若无好的琴技,亦不能显出此琴所具有的美妙音色、音质。众生怀宝不能用,亦复如是。如我按指,海印发光海印即海印三昧,为如来所入的三昧之一。于此三昧之中,定心智慧澄彻,广大无量,犹如大海,普能印现一切十界万象,并众生心行、因缘、业果。《华严经贤首品》云:众生形象各不同,行业音声亦无量,如是一切皆能现,海印三昧威神力。此谓,如来于入海印三昧之际,一按手指,即能发出光芒,照亮十方。

我们也是能按,如来按指,海印发光,我们是不一样,我们一按手指,印堂发黑,因为气到快昏倒了!我们一下子印堂就发黑了。众生的心跟佛的心实在是差太多了!所以师父在这里就是告诉大家:这学佛不要期盼很高,你说:我要成佛!当然这是理想,很好;日子好过一点就不得了了,能够知足,对不对?能够修学佛道,能够不惹是非,与世无诤,哎呀!真的不错了,就是好孩子了。哎呀!还什么海印发光?这个念一念就可以。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,是不是?无量的钱放在一个银行,一个银行里面有无量的钱,大概的观念就是这样。这个众生怎么有办法想像这种佛的境界呢?没有办法的!

859页,中间,汝暂举心,尘劳先起:二乘人由于不发究竟大心,故未得如来密因,因此即使阿罗汉亦只能断分段生死,得有余依涅槃,端赖其定力压伏六识,压伏是没有断的意思,令不起现行,诸位!这个力压六识,令不起现行,临命终用这个,就可以往生!临命终伏惑,不必断惑,净土法门最殊胜的就是这个!你平常虽然没有断六识心,记得!让它平常身口意摄受一下,令它不起现行就是:那个临命终的时候,不起贪着、烦恼,一心念佛,虽然没有断惑,照样可以了生死!净土法门最伟大的,就是伏惑,不必断惑,就是在这个地方,它之所以殊胜就是这个。而止于化城之清净不生境界,名之为涅槃境界;然以八识习气种子完全未断,故若起于定,一近于缘,尘劳之心随起。,就是短暂之时间,稍微之义。举心,就是起心。

爱念小乘,得少为足:只爱念小乘自求解脱、自得清净的境界,不希求大果,不求利益无量众生之广大福德智慧,如果你有能力的话,应该这么做。所以我是希望这些法师,我们找个时间,请法师们有能力的,一一上台来演讲,一一上台来弘法。不一定在讲堂,也可以派出去,像全世界各个华人的地方,像中国大陆,有因缘的话啦!哪里有华人,像阿根廷、南美洲、布宜诺斯艾利斯、巴西,哇!都一直邀请师父,师父就一个人啊!对不对?一个人没办法。阿根廷,或者是巴西、英国、法国、日本,都有一直邀请师父开示;那么,一个人没有办法分身,徒弟可以试试看。或者台北再建一个道场,可以到台北,坐高铁去开示,设一个道场,假设说啦,我负责想,你们负责去做。很辛苦的,建这个道场是很辛苦的,真的!跟这些工人,哇!那也是很累、很辛苦!老板,老板喔,老板跟那个员工吵架,竟然把我二楼女众的那个厕所堵死,吵架喔,全部都塞报纸,真的!这为什么会。。。那是有一天我很急,内急,那时候讲堂还没有开放,那时候只有师父。我去二楼,刚好走到二楼就内急,就去上,奇怪!遍地黄金,水都不会通!后来那个工人被我感动了,那工人就自己讲:因为我对他很好,工人就是讲了,他跟老板怎么样。。。你跟老板的事情,跟我的马桶管线有什么关系啊?你这样子做实在是不好,老板,你要找老板麻烦,怎么找我麻烦呢?你这里不通,老板又不在这里大便!对不对?他说:是是是!所以我主动来拿起来!我说:你现在做给我看!哇!结果自己去拿,挖起来一堆报纸,真的!我说:佛菩萨原谅你,还好你赶快把报纸拿起来。你看看,没办法!还有的那个工人,我叫他说:哎呀!下雨了,你的速度快一点!他说:好啦好啦!明天我再派更多的人来帮你绑这个铁。师父就监工,一层一层的,赶工!结果第二天,一个都没有来!我六、起点就站在那里,绑铁的地方,一直赶着要砌水泥;一个人都没有来!我告诉你喔:你跟这个工人相处在一起,那个要像个工人才有办法,要不然你用这个出世间的什么守信用,这个都没有办法,很难!所以一个人,那个时候胃又不好,又呕吐,又监工,又没有钱,要贷款,然后这里跑、那里跑,人家请师父去演讲,这样子一直为了这个道场,哇!那很辛苦,很辛苦的!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~210链接(未完)

楞严经讲解211:一切众生都觉得自己是觉悟的很行,就是迷时之妄觉

楞严经讲解212:大悟的人绝对不会拒任何众生的愚痴;他看一切相统统不拒

楞严经讲解213:人不是死了就算了,聪明的人会为灵魂的将来做打算

楞严经讲解214:一个人强烈的爱恨交织就注定要自己毁灭自己

楞严经讲解215:人会痛苦就是一直想当别人的老师,一直想要教别人

楞严经讲解216:要了悟佛的那一颗心,是活着的时候了悟,不能一直等临命终

楞严经讲解217:动到念头比别人高、比别人强,这个就是束缚的人

楞严经讲解218:有能有所、有生有灭、有增有减都叫做因缘法

楞严经讲解219:远离世间憎爱二苦,这个爱欲慢慢的干枯生死就会了

楞严经讲解220:这楞严大定很重要,成就一切佛道定就是桥梁,没有定桥梁就断了

楞严经讲解221:在家居士要三七开,学佛要用七分,三分应付老公(老婆)、孩子

楞严经讲解222:这女性的习气很重,希望有人来关爱呵护她,这个也算是一种欲

楞严经讲解223:见性的人不寂寞,佛跟他在一起;不开悟的人寂寞要有人作伴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一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净空法师《法华经大意》目录01-66(全)

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--102 (全)链接

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-23目录(全)

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(全)

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~210链接(未完)

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-260目录(未完)

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

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

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,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

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,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